一個人用的東西,要買好一點
臺州市私家偵探,我去閨蜜許許家,赫然發現她家的洗手間里放著一個舒適的大紅色單人沙發。
“沙發多了沒處放嗎?”我問。她笑著拍我一下,說:“這可是我家最貴的一個沙發,特意放這兒的,泡腳、發呆、看書,都能坐一下。不過,我沒告訴老公價格。”
有機構做過一個調查,你煩惱的時候,最喜歡躲在哪里,很多人的回答是廁所。這聽上去有點奇怪。
然而人生不知什么時候,一個人安靜地呆著就成了奢侈。
想想也是。從小,我們與父母在一起,父母也許還有老人同住,三世甚至四世同堂。住校后,六人、八人甚至十二人宿舍。畢業以后,終于離開父母家了,大多數人還是選擇了合租,因為房租便宜。
用不了幾年,我們戀愛了、結婚了、生育了,仿佛眨眼之間,就過成了當年父母的模樣。上有老下有小,一個人呆著的時候,總有罪惡感,好像推卸了責任,偷了懶。
相對而言,廁所是一個有冠冕堂皇的理由,可以一個人呆呆的地方。在這個小空間,許許不僅迷上了艾絨包泡腳,還買了法國沙龍香薰蠟燭。
一聲“我去廁所”,拎壺開水,嘩啦反鎖房門。
點起蠟燭,不再戀愛中的人,更要記得為自己制造一點情調。
木桶里水溫正好,一本閑書,半點音樂,水涼了,拎起水壺,繼一點開水。孩子有時會在外面敲門,許許一句媽媽上廁所就打發了。
好時光總是過得快。20分鐘一晃眼就沒了,許許收拾好戰場,沒事人一樣走出來。時間太久,家人有意見,時間太短,自己不過癮,20分鐘剛剛好。
許許在高校任教,科研壓力大,兒子頑皮,丈夫工作忙,經常上夜班。她將廁所紅沙發上的沙光,稱為一個人的心靈SPA。
這樣的時光,對于每一個繁忙的主婦或煮夫而言,都是比名包更奢侈的東西。
“一個人用的東西,要買好一點,一個人呆著的時候,要奢侈一點。”許許對我說。
一個人呆著,就是奢侈
后來我去云南出差,見到老同學。她是單親母親,所在的紙媒行業不景氣,去年開始降薪。
她住在前夫留下的兩居室里,房子不大,還是結婚時裝修的。母親住客臥,她與孩子在主臥睡。她把主臥的小陽臺改造成書房,跟臥室之間,拉了一道窗簾。
那個窗簾,我進門就注意到了。青灰色的提花厚麻布,品相很好,應該花了一點錢。進到她的“小書房”,簾子一拉,我立刻聞到一股淡淡的沉香味道。
果然,她的小書桌上擺著電子香爐,上面有一小撮未燃盡的沉香。我湊近聞聞,“這香不便宜。”
“很貴。”她笑笑。
“現在對我來說,最奢侈的事兒,就是每天老人孩子睡了以后,我一個人安靜坐在這兒寫點東西看會兒書。每天也就一個小時,不敢熬太晚,兒子早晨六點半起床就來吵我。”
陽光穿過曬晾在小陽臺上的毛衣、外套的縫隙,頑強地落在她身后的小書桌上,這是她人生最奢侈的角落,是她一個人呆著的地方。
你的內心,就是你所擁有的世界
我們經常要求自己成長,然而究竟什么才是成長?
成長最明確的概念,是你曾經希望與世界磨合,你在意與他人的聯系與交集,跌跌撞撞地走到一定的時刻,經歷過被辜負欺負,也有意無意地辜負欺負過別人,慢慢地看清楚你所擁有的世界,再大也大不過自己的內心。
于是,你開始低下高高抬起的頭,放棄與世界的磨合與掙扎,心平氣和地與自己相處。
一個人呆著的時候,你就是全世界。你愿意營造一個怎樣的世界,忙碌、焦慮、不安,貧乏,還是平靜、閑適、安寧、富足?
對于很多按部就班地走在人生道路上的人,一個人呆著的時光實在太少,不知不覺丟掉了與自己相處的能力。
我見過忙碌的主婦,抱怨生活雞零狗碎。她花很多錢買一件貂皮大衣,因為辦公室里其他人買了;咬牙給孩子報培訓班,因為小區里其它的孩子報了。
這些都沒有問題,人類社會是通過攀比與虛榮求進步的,有問題的是,當她跟我抱怨生活的時候,我們坐在一間安靜的咖啡館里,有一刻,我出去打電話,接完電話回來,她忽然伸出手機給我看,問:“哪個顏色好看,我要給老公買個錢包。”
我問她,你一個人呆著的時候,干什么。
她茫然地看看我,說“滿屋子到處找活干”。
你的喜悅,就是你的自我
結婚以后,女人很容易集體意識過強,把自己丟得越來越遠。
一個人用的東西,隨便買買;一個人吃飯的時候,湊合;終于有機會一個人呆著,趕緊干活。
我們常常嘴上說,要過奢侈、有品質的生活,卻又茫然不知如何跳脫零亂的生活與有限的財力。
在我看來,
始終愿意花心思與金錢,在自己一個人用的東西上;一個人呆著的時候,把自己安排得閑適而妥帖;每天擠出時間獨處,哪怕不到一個小時,也要下狠心與喜歡的一切呆在一起。
這些,都是比買名包更奢侈的生活。也是認識自我,與自我相處最正確的方式。
自我,不是通過別人剖析,閨蜜分析,在吵吵鬧鬧的他人判斷中得來的。
而是在最安靜的獨處時光中,放空、傾聽,清除那些不喜歡的,留下那些喜歡的;是當你決定買一件自己用的東西時,不再需要詢問他人的意見、顧慮他人的眼光。
這時候,你的喜悅,就是你的自我。
文章編輯:臺州私家偵探